NEWSLETTER Issue No. 201910
會員通訊 發行編號: 201910
Date: 1 October 2019
簡介 《連繫2──15個家庭治療的故事》
魏素華博士
簡介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於2014年首次出版家庭治療個案集《連繫──精神健康與家庭》,好評如潮,遂於今年初再接再厲推出第二冊《連繫2──15個家庭治療的故事》,輯錄15篇本地精神健康真實案例,以家庭治療的角度進行分析,並陳述家庭治療師或社工的介入過程,讓讀者明白,家人改變或調節彼此的互動模式,可以是解決問題的其中一條出路,能為整個家庭帶來轉機。
推薦序
在受邀為這本書寫序的幾天前,剛好我又認真地閱讀了一次系列的第一冊《連繫──精神健康與家庭》,並考量如何將該書應用在教學中。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精神健康綜合服務的同工作者們費盡心思,用生動感人的精神康復故事來演繹家庭系統理論,將生命動力注入抽象的概念,令讀者更容易理解家庭系統與個人精神面貌之間密不可分的連繫。
這次,他們再接再厲出版《連繫2──15個家庭治療的故事》。精神康復機構的同工們在工作負擔持續加重的現實下,還爭取將工作中的點滴整理記錄,和同業及公眾分享,實在令人欽佩。作者們繼續用細膩的筆觸將個案主人翁刻畫得具體生動,將家庭關係演繹得真摯動人,將故事情節舖排得扣人心弦。讀者會深深投入體會每位角色的心路歷程,為他們的痛苦經歷和堅忍不拔而動容。作者們更將第一冊的“輔導員筆記”分為“個案概念化”和“治療過程”兩部分,同時提供參考資料文獻,顯著提升了專業參考價值。
家庭系統理論是通過觀察嚴重精神病患者和家人之間的情感互動而發展出來的概念。系統理論認為,精神疾病不單是一個人的苦難,而是整個家庭,甚至是家族歷代承受創傷和壓力而引致的。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的家庭,充滿焦慮和因焦慮所引致的控制或失控行為。持續的無助感和痛苦掙扎形成焦慮漩渦,淹沒最脆弱最忠心的家庭成員,精神病症由此而生。因此,精神病症也可被看成是對長期面對困難處境的一種正常反應。除此之外,系統理論也探討社會型態、經濟架構和文化脈絡對個體和家庭的深刻影響。受精神病症困擾的個人或家庭往往處於社會最邊緣、最脆弱的位置。當他們遭遇無法預測的不幸而在苦痛的情感漩渦內掙扎求存,社會主流往往不但沒有給予及時有效的援助,反而以各種架構和負面標籤將他們推向更邊緣、更無助的蒙羞狀態。
可幸的是,政府機構和一些相關志願組織從未間斷探索不同的服務模式,改善對於精神病患者及其家人的支援。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精神健康綜合服務就是其中一個堅持不懈地提供創新精神健康服務的組織。家庭及系統治療是他們過去多年默默建立起來的服務模式。從同工的分享中,讀者可以體會到他們對精神病康復者及其家人的尊重和專業承擔,在這些家庭經歷焦慮痛苦的時刻提供適切的協助,讓他們在無助中感受到愛與盼望。同工們帶來系統理論和精神健康的專業知識,結合家庭成員個人和關係中的資源,一起攜手並肩,尋找出路。書中的15個家庭最後都從面對嚴重的精神病症而逐漸重整角色互動,看清並利用曾被忽視的家庭和社區資源,昂首闊步地走在康復的路上,人生和家庭關係都有了不一樣的劇本。
藉著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精神健康綜合服務同工對於家庭治療的成功經驗分享,我期盼將來會有更多服務單位樂意將家庭系統理論應用到服務範疇中。同時,寄望醫療系統、社區康復組織的不同專業以及服務使用者可以有更多空間展開對話,共同探索更全面、更具成本效益的精神康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