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Issue No. 201910
會員通訊 發行編號: 201910
Date: 1 October 2019
動盪中讓家庭安穩下來
郭志英博士
動盪中讓家庭安穩下來
修訂[逃犯條例]所引發的爭議和連串的群眾運動巳持續近三個月,無論甚麽年紀、身份、政見和参與程度,都無可避免受到衝擊;因而令思想、情緒、行為甚至人際關係均受困擾。政見分歧令許多家庭持續紛爭,年輕子女因而離家,夫婦關係變得緊張。瞬間,家庭變成另一個戰場,不知何時才能回復正常。若未能及時調整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模式,會使負面情緒惡化,甚至破壞家庭的凝聚力。
那麽,在動盪不安的政治社會事件中,家庭該如何構建一個較為安定的生活環境,給成員一個可以安居的避風港,能互相彼此扶助,一起面對尚未知結果的挑戰,至為重要。
家長先安穩自己
首先,作為家長的夫婦,是家庭的掌舵人,先要學懂穩定自己,才可安定伴侶及子女不安的情緒與身心靈。安穩自己的方法如先腳踏實地(grounding) 、專注於呼吸、然後自我覺察,留意和接觸身體的感覺,随身體需要微微郁動坐姿及肌肉關節等,讓蹦緊的感覺逐漸放鬆,這樣可釋放身體內的負能量,擴展心靈空間,尋求內在智慧,讓外在與內在,身心有更好的調節、連結與整合,讓頭腦更清晰,增加應對當下的能力;亦可進行靜觀(mindful practice),接觸並聆聽內在的情緒感受及需要。因應不同條件和喜好,其餘方法可包括祈禱、靈修、散步等,目的是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需要,才有能力盛載和照顧伴侶及子女的不安和情緒需要。
慎選資訊
另外也要减少接收刺激的負面資訊和影像,並懂得篩選有事實依據的資訊來瀏覽。大腦不断重覆接收衝突畫面,身體和精神難以放鬆,會導致煩躁不安、憤怒和沮喪等情緒; 甚之處於戒備狀態,誘發身體各樣的反應,如肌肉繃緊或軟弱無力,食慾不振、發惡夢及失眠等問題,嚴重的急性壓力反應會影響日常生活和能力表現。
父母先有共識
夫婦能先自我穩定下來後,才可建立一份內在安全平穩的心靈空間,以開放和接納的態度來聆聴伴侶及子女的困擾、心聲和期盼。作為父母,較為理想的做法是夫婦先以平和的態度分享對此社會運動的感受,先行疏導自己的情緒,確認彼此之間對時局及子女参與運動的憂慮,繼而討論子女参與社會運動的觀點、父母的角色及應對等。夫婦盡可能先取得共識,避免在試圖與子女溝通前,父母卻先陷入激烈的情緒及爭辯,這是很壞的示範作用。
平穩解驚慌
因應不同年齡子女的需要,父母的處理是該有所不同的。年幼如初中以下的子女直接或間接目睹衝突場面,如收看電視時,會出現驚慌,此時父母需多陪伴,並以温和平穩的面容、親切的眼神與柔和的語調、簡潔的字句,甚至温柔的擁抱或搭着膊頭,也能安慰及穩定年幼子女的害怕狀態。
承托子女的情緒
對於初中以上較年長的子女,父母在子女出現情緒困擾時,同樣也先要以上述方法,以關懷專注的態度來陪伴子女經歷情緒的激盪。也要以接納聆聽,不加批判和暫放下個人立場來承托子女的情緒;並嘗試代入角色,理解子女的內心和肯定其困擾情緒,也不妨邀請子女腳踏實地和深呼吸,幫助安定激動的身體感覺,减少情緒失控。待安穩冷靜後,才能継續對話,父母可先表達理解子女的情緒困擾及参與行為是反映了其對社會及同伴的關心。
拉闊視野
另一方面,父母可用開放式問題,探討和了解子女對参與群眾運動背後的渴求和所重視關心的事;並現時遇上的煩惱,如同學、朋友及群眾不同立場與行動所帶來的壓力與衝擊。此時,父母要継續保持冷靜及開放態度,避免對立和争論。當子女也能冷靜下來,願意聆聽意見時,父母可以用平和的語調、不以嘗試改變對方立場為目的,用探討式的語句或簡潔的一兩條問題給子女思考,以拉闊視野。
父母也有擔憂
父母也可邀請家庭成員聆聽身為父母對子女的關心和擔憂。作為家長,是需要從保護子女安危的角度出發,提醒子女在任何情況下,安全是必然考慮的首位,因此並不支持参與暴力行動;若遇到危險,要懂得保護自己和走避到安全地方。建議子女若遇上壓力困擾時,鼔勵除跟父母傾談外,也可找學校社工協助。
家庭中求同存異
面對充滿張力的社會環境,家庭仍需維持日常的家庭及社交活動;一家人亦可相約進行一些大家都享受的閒暇活動,以紓緩情緒和增加連繫。家庭在面對社會動盪不安時,成員之間是需要用有效的調節方法來穩定情緒,並以非暴力言語來建立共識,而不囿於停留在各種分歧的選擇,沒完沒了。成員間更重要的是學懂抱持民主精神,學習慎思明辨,尊重成員之間的不同價值觀和包容差異,這樣可避免家庭關係遭受到不可彌補的破壞。